蓝月亮正宗免费料农业物联网

农业物联网

互联网+现代农业新模式

行业资讯栏目图

新闻动态

互联网+智慧农业让银川农民获利更多

文章来源:银川晚报 人气:129 发布时间:2017-12-7 15:45:29 S M L

  9月8日,互联网+智慧农业项目获银川市第六届青年创业大赛优秀奖。9月28日,此项目又获得第七届“创青春”宁夏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银奖。作为项目负责人,马旋说,希望能用互联网+智慧农业项目为农民和消费者带来更多实惠。

  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互联网+智慧农业项目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农产品追溯系统,对农产品从种植、采摘、加工、运输到销售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和监控,保障食品安全,让消费者吃得更放心。”马旋说道。

  据了解,互联网+智慧农业项目依托农业物联网系统的建设,主要的建设内容除农产品检测检验与质量追溯系统外还包括物联网信息服务中心、大棚环境远程监控系统、农产品物流服务平台、农产品网上信息发布与交易平台等。农业物联网系统能够实时收集大棚的温度和湿度,监控外部的风力、大气、降雨量等数据信息,监视农作物灌溉情况,为现代农业综合信息监测、环境控制以及智能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互联网+智慧农业项目将针对不同的生物综合应用现代物联网技术,从生物本身和外部环境中实时获取信息,经过无线传输和数字化分析得到科学的决策,减少农业投入品的消耗,也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马旋介绍道。举个例子来说,传统农业用大量施肥、漫灌水等方式提高农产品产量,但这不仅浪费资源,还污染环境,而互联网+智慧农业项目通过监控数据可以科学地决定不同的作物该何时浇水施肥,用量分别是多少,假如监测数据产生异常该如何调整农业投入品等,提高了农作物的质量。项目通过传感器对环境进行实时监测,还能够达到提前预防病虫害、提高农产品的病虫防治水平的效果。

  此外,改项目还能够提高农作物的物流水平,在实现农产品安全溯源的同时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用技术促进农业发展

  “我对在传统农业中农民的难处有着深切的体会,我父亲也种蔬菜,以前经常看他从地里拔出青萝卜卖给菜贩子,一斤两毛钱,但是到了银川的菜店、超市里面,青萝卜一斤能卖出两元钱。”马旋说道。正是因为存在着一个农民一年挣得钱没有一个菜贩子一单挣得钱多的现实,马旋更下定决心做好智慧农业。

  马旋负责的项目必须依托互联网,而他与互联网缘分的开端,竟是因为没有一手漂亮的字。“因为字写的不好看,所以高中分科时选择了理科,那时候就想学习计算机了。”

  2010年,马旋毕业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校期间,他就从四川等地的软件厂商那里购入进销存软件、点菜宝软件,下课或假期就背着包在大街小巷推销这些软件,平均每月能卖出两套,一个月的利润在1500元到2000元。“虽然那时候是小打小闹的兼职,但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除了宁夏,还有一些内蒙古的人也来我这里购买软件。”

  毕业后马旋本想将兼职变为全职,但仔细考虑了兼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之后,他决定钻研技术。“如果自己不掌握技术,那么在客户需求不一样的情况下,你永远都被人捏着鼻子走,不会有更好的发展。”毕业后的半年里,马旋每天晚上从9点学习到凌晨3点,终于重新牢固地掌握了计算机编程等知识。现今,宁夏有6个县区在用由他负责的互联网+智慧农业项目中的农产品检测检验与质量追溯系统。

   “四个一”和“三个10%”

  “我们希望通过互联网+智慧农业的实施能够达到‘保护一片水土、振兴一批企业、拉动一地经济、富裕一方百姓’这四个目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马旋说道。

  2016年,马旋带领的团队将项目的平台研发成功,经过测算,发现项目能够通过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三个10%的目标。“首先是在生产资料、人工管理等方面减少投入10%;其次,增加农产品产量10%;第三就是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方面增加10%的价值。”

  这三个10%,不仅代表了项目的良好运行,也表示项目的实施将给农民和消费者带来更大的利益。

  年算是项目的‘试验年’,明年我们就要正式大面积推广它。我们希望项目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食品质量,推进无公害生产,实现‘从大棚到餐桌’公开透明,从根本上提高食品安全,同时增加农民收入。”马旋介绍道。

  互联网+智慧农业项目改变了传统的信息采集模式,实现农作物生产信息的实时检测与控制。在专家知识库的辅助下能够达成生产的智能化、管理科学化的目标。“项目将深化开展生产过程中半成品的蛋白质、水分、脂肪等内容的检测,以及半成品营养素、环境污染物、掺假物质、微生物等内容的检测,这样将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提升产品的销量,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马旋告诉记者,希望今后能够建成大数据平台,将宁夏和周边省份的种子公司等进行整合,挖掘其销售情况,进一步指导农户差异化种植,规避大面积集中种植风险。

备案号:浙ICP备0908361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1409号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
服务热线
全国咨询服务热线 0571-86056609
微信客服
微信联系我们

扫一扫
联系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